人工智能依赖大数据的支持,而大数据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物联网中的各种传感器,毫无疑问,由传感器组成的物联网是整个未来信息时代的基石。
一、MCU厂商在物联网领域的核心地位
MCU(Microcontroller Unit),又称微控制器或单片机,是智能控制的核心,MCU内部的功能部件主要是CPU、存储器(包括程序和数据)、I/O端口、串行口、定时器、中断系统、特殊功能寄存器等八大部分,还有一些诸如时钟振荡器、总线控制器和供电电源等辅助功能部件,此外,很多增强型单片机还集成了A/D、D/A、PWM、PCA、WDT等功能部件,以及SPI、I2C、ISP等数据传输接口方式。
从MCU的功能来看,毫无疑问,谁能说服MCU厂商支持自己的技术,谁就能在整个物联网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物联网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市场规模和需求越来越大,对MCU产品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而MCU厂商的产品生命周期往往都长达10年以上,因此,MCU厂商支持的技术或产品都会形成长时间的不可逾越的规模优势和技术壁垒。
二、IOTA与MCU厂商之间的联盟已经逐渐形成
从已经公开的数据来看,全球MCU市场的外国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占到90%左右,主要被8家企业瓜分。其中来自荷兰的恩智浦(原飞利浦电子)暂时以较小的优势占据首位。
针对这些MCU厂商,IOTA对他们展开了一系列的宣传,交流和合作,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我们逐一来看:
ST(意法半导体)
在今年7月,IOTA与意法半导体ST的合作正式公布,并推出了对应的MCU产品。
Samsung(三星)
IOTA与三星的合作早在2017年就已经开始展开。而受IOTA的三进制技术启发,三星也已经研发成功了相应的三进制芯片,意图就是在IOTA协议成为行业通用标准时,成为首选的关键部件。
Infineon(英飞凌)
2018年11月IOTA透露的消息生成,Iota与英飞凌的合作主要通过其解决方案配套公司Accessec展开,其应用领域主要是汽车电子市场;
恩智浦(NXP)
而来自荷兰的MCU龙头老大,虽然目前暂时没有消息,但作为同属欧盟的IOTA,无疑与其他竞争对手更有主场优势。
因此,从以上消息面分析来看,目前支持IOTA的MCU厂商所占的市场份额应该已经达到了22%-29%,如果NXP加入,那么这个市场份额将占到41%-48%,也就是整个MCU市场的半壁江山。
而剩下的几家企业,分别分布在日本和美国,而在这两个区域,IOTA也是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策略。
日本市场主要是交给台湾的Biilabs在经营,而美国市场,排名第七的德州仪器,IOTA在美国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与德州首府奥斯丁的市政单位合作,来建立奥斯丁的智慧交通体系,这个意图已经相当明显了。
让我们再回到国内。
虽然在全球整体MCU市场中,中国厂商所占比重只有10%左右,但针对IOTA的正面消息也开始涌现,市场排名第二的北京兆易创新,在这个月也发布了支持IOTA的MCU新品GD32V,考虑到其产品线和意法长期保持一致,所以这种对IOTA的潜在支持将会继续保持。
国内在MCU技术方面因为先天的技术短板,因此通常都是采取跟随政策,去兼容第一梯队的相应产品。
三、IOTA对MCU厂商的支持力度
IOTA不仅通过基金会自己多达100多人的国际化研发和运营团队,与各半导体厂商保持直接的技术沟通。如此规模的技术团队和支持力度,无疑让其他同样瞄准物联网领域的其他公链团队望尘莫及。
另外,IOTA同时也扶持了多家集成方案企业为MCU厂商提供方案支持,在这些集成方案企业中,来自台湾的BiiLabs,欧盟的Accessec,cityXchange等表现得格外踊跃,而相比之下,国内则表现得相对平淡。
四、结论
物联网项目和流行的互联网项目不同,他需要针对物联网专门设计的MCU和传感器来支撑,协议和软件绝对不可能离开这些厂商的支持。IOTA在成立一开始,就将其市场和支持力度全面倾向于物联网的关键企业,而不为了迎合投资者去消耗宝贵的资源去谋求上各大交易所,或进行币价管理。(IOTA从来不会为了上市而提供上币费用,也不会做市)。这种态度和策略的坚定执行,到了今天无疑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收获,他们与MCU厂商结成牢固的战略同盟,并将各种应用场景真实落地。
而反过来看相同领域的其他竞争对手,譬如Nano,Iotex等,抛开本身存在的技术缺陷和差距,在MCU市场支持这一块的差距已经是不可能弥补了。
IOTA大势已成!
本文原文非中文版本,由BruceX进行翻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ota.love/201909/with-the-mcu-giant-joining-iota-will-become-the-first-universal-dlt-public-link-of-choice-for-the-internet-of-things/